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涉及个体、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
“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科研生态的关键★◆★◆★。◆■”王焰新建议◆■◆★,通过引入同行评审、社会效益等多维度评价指标,全面评估科研工作的价值和影响■■■★,更多强调科研质量和实际贡献,减少对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过分依赖。
“一些研究者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科研诚信观念,追求个人名利而忽视学术规范,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王焰新说,一些人选择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进而影响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科研成果质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学进★★★◆■◆。王焰新希望青年科研人员扣好学术道德的◆★■“第一粒扣子”。他建议从研究生入学◆◆★、青年学者入职开始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为青年科技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帮扶举措,为他们指定责任教授,帮助青年科研人员过好教学关和科研关,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和价值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师强结合自身经验教育青年人:“我主要从事实验科学研究◆★。从文献查阅到实验设计,从野外建设到实验设施运维,从数据收集到论文写作、修改和投稿,每一步都反复考虑可能出现失误、偏差乃至失败的地方■◆■◆,力求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除了个人因素,王焰新说,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科研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机制过度依赖量化指标,评价维度相对单一,可能会导致过于注重短期导向的结果出现。
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共识■★★◆。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厚植学科与人才根基、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等一系列政策规范■■,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逐渐形成■◆。
近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目前,河南■■◆◆、陕西◆★◆◆★、河北、福建等多地教育部门,均已印发开展撤稿论文自查的相关通知。
青年科研人员是未来科技创新主力军。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引导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价值体系。
“近几年好多了,整体学风有了很大改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些研究院所要求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等成果原始数据存档备案,定期邀请专家核查研究原始记录,相关警示教育也常态化进行,学术不端现象正不断减少★◆■。
尽管大环境整体向好,但学术抄袭、学术造假、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仍然存在★◆◆■■。
规模化自查自纠有利于净化学术环境,让科研人员潜心攻坚克难。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万师强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规范科学研究行为准则◆◆■、制定严格惩戒条例,相信未来学术不端行为将大幅减少。”
“要像校园中的白杨树那样挺拔傲立★◆。”廖祥忠注重以★◆“德★◆★■”育人,他叮嘱学生,■◆★“不要局限于一时,不要只盯着脚下,请你们抬起头来,看看远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有价值的科研才是最重要的★■■。”谈到涵养优良学风这一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提到,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科研的目的不是★◆◆■◆★“发文章”■★,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一些人会着急出成果★★◆■、出成绩,从而选择短平快◆◆、容易出成果的科研方向。■■★■◆”孙东明认为,应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万师强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记住★◆■,做科研首先要以诚信为本,事业发展需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既有长远眼光和远大目标■■,又能立足当前◆★★■■、脚踏实地◆◆★,走好科研道路上的每一步。”
整体学风改观离不开有效的内部监管与惩处机制。针对“打招呼”顽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了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